人這一生,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。
我們常常忙得像陀螺,眼睛一睜一閉,一年就過去了,賺的錢不夠花,心態(tài)越來越焦慮,時不時還會懷疑:
我是不是在哪個關(guān)鍵路口選錯了?
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,我去問了DeepSeek:“人生回報率最高的4件事是什么?”
看完這4件事,我真的醒了。
一、DeepSeek回答:建立一個長期復(fù)利型愛好
很多人都知道復(fù)利的威力,但只把它用在金錢上,殊不知,興趣愛好也是可以復(fù)利的。
比如查理·芒格,他年輕時喜歡閱讀,幾十年如一日地讀書,到了晚年,他的知識儲備比大多數(shù)人都強;
做決策時,別人還在翻資料,他腦子里已經(jīng)有答案了。
這個愛好最終讓他成了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,財富滾滾而來。
但普通人不一定要搞投資,關(guān)鍵是選一個能沉淀價值的興趣,這些興趣不會馬上讓你發(fā)財,但時間一長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它們的回報率高得驚人。
比如寫作,讓你表達清晰,邏輯縝密;編程,即使不做程序員,也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;
健身,短期看不到效果,但五年后你比同齡人年輕十歲;學語言,則讓你的世界變大,甚至為自己打開一扇新大門。
而且,最好的愛好,不是需要靠意志力去堅持的,而是能讓你玩進去的,上頭之后就停不下來,日積月累,就會成為你的一項超能力。
信息時代,最值錢的能力之一,是篩選信息的能力,很多人不是輸在不夠努力,而是輸在信息攝入不健康。
每天都在刷短視頻、看垃圾新聞、在朋友圈羨慕別人,時間被切成碎片,注意力也越來越差,到最后,連最基本的深度思考能力都丟了。
很多牛人,都會刻意培養(yǎng)自己的信息篩選系統(tǒng)。
比如喬布斯,他很早就懂得信息斷舍離,拒絕無意義的社交。
很多和喬布斯一起共事的人都說他性格古怪,那是因為他把大量時間都花在研究蘋果產(chǎn)品上了,自然就摒棄了社交這門課。
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借鑒:控制信息攝入,少刷低質(zhì)量內(nèi)容,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等等。
信息時代,不缺信息,缺的是有價值的信息,篩選能力強的人,才不會被大數(shù)據(jù)牽著鼻子走。
一個真相:很多人以為自己輸在能力,實際上輸在情緒。
壞情緒是個隱形的小偷,偷走你的時間、精力、人際關(guān)系,甚至人生機會。
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與慢》里提到:
人的大腦其實分成兩部分,一部分負責快速、情緒化的決策,一部分負責慢速、理性的思考。
很多時候,我們被情緒控制,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錯誤的。
那怎么辦?
要培養(yǎng)情緒的緩沖帶。
當你情緒上頭時,不要立刻做決定,可以給自己設(shè)個冷靜時間,比如24小時之后再決定。
很多時候,過了一天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當時的沖動根本不值得。
世界上有兩種人:一種是普通人,一種是稀缺資源。
普通人做的事,別人也能做,所以競爭大、回報低,隨時可以被替代。而稀缺資源,因為稀有,所以別人搶著要,回報自然就高。
舉個例子,普通的健身教練,月薪可能只有一萬。
但如果是那種既懂健身、又懂心理學,還會打造個人品牌的教練,價格可以翻幾倍,甚至能開課收學員。
變稀缺的核心思路是:跨界+個人品牌。
跨界是指,把兩種看似無關(guān)的能力結(jié)合,比如律師+心理學、英語+自媒體、設(shè)計+數(shù)據(jù)分析,這種組合技能,能讓你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。
個人品牌,則是讓別人知道你的稀缺價值。在這個時代,你的影響力,直接決定了你的市場價值。
你可以通過寫作、社交媒體、演講等方式,把自己的經(jīng)驗分享出去,慢慢建立個人品牌。
DeepSeek給出的這4件事,既不是雞湯,也不是成功學,而是能真正影響人生的底層邏輯。
也許這4件事,短期看不出什么變化,但長期下來,會讓你和身邊的人拉開巨大的差距。
人生這盤棋,真正的高手,永遠懂得下長遠的棋。